本文为转载+自己思考

原视频为:全网最全面 进击的巨人解读!森林里的彷徨者!毁灭下的众生相【封神与烂尾】(下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原作者:Lilin2白

zxr是从2013-2014看进巨的,也就是第一季动画化的时候,和表哥一起,基本从第一集开始追跟,阿尼巨人化的那一幕至今还带给我无比的震撼冲击,因为第二季和第一季差了好几年,所以就一直弃坑了7年左右吧,是大一的时候把漫画和动漫追到138话的时期,怎么说呢,前3季近乎完美,马莱篇似乎略显突兀和割裂,当时我是有点抗拒的,但是后来渐渐看下去,也似乎合理了一些,然鹅到后面剧情失控又有点迷惑了,最终jsc整了个离谱结局,加上b乎节奏暴乱,无意识地被带了节奏,就很唾弃这部作品,觉得是反战败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日本典型,基本认为是右翼作品。

然后就是2022刚刚的part2放送,一开始我是坚定不会去看,但是b站首页很离谱的给我推了很多part2的op、ed,加之身边朋友反映很棒,就只去看了ed和op,结果真的很惊艳,以艾伦的视角,那种释然和解,以及隐隐约约那份最初的感动,让我渐渐反思自己,消去了部分不理智,开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不去神化,不盖帽子,而只去分析。

很有幸能看到Lilin2白大佬的分析,这种正确立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分析,让我真正有了一些通透的认知,知道了过去自己的很大的狭隘和偏见,这样去分析一部作品,真的让zxr很感动,因为顺着大佬的思路,zxr补完了青春,真正发自内心觉得圆满了,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巨人在我心中,仍然是那个充满启发性和思考的好作品,而不是作者摆烂的恶趣味。

再次感谢白哥~

进巨的分析

完全解读的上篇是针对结尾进行平铺式分析,中篇是从公式书访谈等作者角度进一步挖掘巨人的信息。

而下篇则是我综合信息后的个人理解,对巨人以及巨人圈进行个人的反思与解读

本期内容我将从读者社群角度去剖析《进击的巨人》,形成以作品为中心的“作者——作品——读者”的逻辑链条,

巨人结局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与遗憾,

在4月份巨人139话刚出来那一会儿,我个人对结尾的评分是4分(10分制),

很多人感觉结尾剧情割裂

但巨人结局和前面138话内容是一个可辩证看待的整体,剧情逻辑上并没有产生割裂,而读者群体普遍产生了一种割裂感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诸如此类。我希望这期视频能够讲清巨人完结以来的诸多纷争问题。

首先我要总结巨人的主题,从宏观层面剖析巨人讲了个什么故事

进击的巨人的主题

超越父亲(成长仪式、超越规则)

谏山创曾说过“从第一卷开始就就有意描写《进击的巨人》是通过仪式的故事,在描写角色成长的瞬间,感觉就像超越了父亲一般。(p11-12)

艾伦的成长是,从原本抱着毫无根据的全能感,到背负巨人之力的责任(p35),再到发现自己的阴暗面,选择成为杀戮者

阿尔敏的成长是从和驻扎兵团谈判时候的紧张(p35)到为了同伴赌上性命的战斗,再到选择和艾伦一起背负罪行,从容不迫地和马莱人谈判,

三笠的成长是从对世界的天真(p35)到失去双亲得知世界残酷的真相,把艾伦视作“父母”(p35),再到向艾伦告白和他并肩而战,最后与艾伦分道扬镳并杀死艾伦。

巨人中构筑了以“超越父亲”为目标的成长仪式,而“超越父亲”并不是单纯字面上所理解的变得比父亲更强,而是一种具有符号式象征的概念。

在王政篇中,谏山创将父亲们的罪孽视作一种血脉束缚的因果的肇始。艾伦和希斯都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被逼迫扮演“角色”而感到困惑,为了父亲们的期待便会伪装自己扼杀自由意志。(p18

谏山创对“父亲”的定义是十分宽泛的,不仅是狭义的生理层面的父亲,一些抽象的关系也被谏山创视作为“父亲”。比如肯尼对利威尔的养育,让他们之间接近于父子的关系(p19,比如艾伦全新的价值观让三笠觉醒,对三笠来说艾伦就是一种父亲的象征。

在我看来,谏山创口中“父亲们”是指一种抽象化的父权,

由父辈施加给孩子的一套观念或准则,以此形成规范(枷锁)进而束缚孩子的自由,故“超越父亲”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对既定命运、既定规则的反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打破父亲的枷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自由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并为自己而战,这便是谏山创口中的“故事是为了杀死父亲而存在”的“成长仪式”。(P19

因此139话的“超越父亲”指的是,艾伦没有在格力沙的期待下成长,选择了一条自我走向毁灭的道路,最后终结了巨人之力,但自己也落得成为自由的奴隶的下场。

“超越父亲”是侧重于“自主选择”这一行为,而选择后的结果、代价则是另一个维度需要讨论的问题(稍后再讲)

最终结局EMA等人各自长大成人,这是谏山创想表达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是谏山创想在最终回表达的内容不仅于此,短短50页的篇幅被塞入大量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原定的内容必须删减。比如EMA三人跑向山丘这种极具意象的分镜被直接删除

困境抉择(试炼、电车难题、非反战)

成长往往伴随着抉择,而困境下的抉择则展现了角色成长仪式中的种种试炼(p31

巨人的故事里充斥着无数这样的选择

兵团选择,谈判选择,信任选择,杀人选择,王政选择,梦想选择,白夜选择,方针选择,地鸣灭世选择,共犯选择等等

而巨人里最大的选择便是帕岛危机下的灭世选择,。

谏山创通过剧情编排,强制地让艾伦这个“剧情的奴隶”走向最极端的局面,

艾伦是知道”岛内“和”岛外“会死亡的人数相差甚远,但单纯以人数这种功利角度去思考帕岛问题对艾伦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一个电车难题

固然谏山创可能并不是要讨论“电车难题”的相关哲学道德问题(访谈中没有找到证据,但剧情确实有展现电车选择)

他只是将艾伦等角色置身于极端的困境当中,让角色在剧情设计好的试炼当中进行选择。

对于巨人后期“帕岛危机”中,艾伦为了帕岛的生存所展开的灭世行为,被谏山创定性为最下等最恶劣的。

但同时希斯在书信中提到的“艾尔迪亚和世界必须有一方消失,战争才能消失”“或许艾伦说的是对的”这表明对于帕岛危机这类极端二选一的电车难题,谏山创是持有一种怀疑者的姿态。同时将难题抛给读者让读者也沉浸于这种矛盾纠结的情绪当中。

而加页通过帕岛的毁灭进一步让读者去反思巨人世界中的矛盾。

从公式书和访谈中,可以看出谏山创本人是偏向阿尔敏的,将阿尔敏称之为希望。

可尽管阿尔敏努力外交和谈,或许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未来的人类依旧犯下了同样的错误,爆发的战争摧毁了文明。

尽管谏山创本人是倾向于阿尔敏是对的,但对阿尔敏主张下世界未来的和平发展却也涂抹上悲观色彩。

自由与奴隶(代价、未知的结果、存在的意义)

困境抉择是完成成长仪式的重要试炼

成长的结果就是,长大后的孩子要背负起某种重担,作为成长的代价,长大的孩子不能回到过去的自己,

这个重担有两个维度层面,一是行为本身的代价,二是未知的结果。

责任的代价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动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承担行为所附带的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对内(自己)而言则会产生一种束缚,因自由的选择往往伴随着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来自于梦想,理想,情感,或欲望冲动,

正如凯尼所说“如果不沉浸某一样东西里就不行,大家都是某种东西的奴隶”。

越是向往着某个目标进行自由的选择,越是可能让自己深陷其中。

另一方面自由的选择造成的影响对外(他人)则是构成一套观念,而这种观念可能会对他人乃至于社会形成一种约束

萨特所言,人不得不为绝对自由承担相对应的绝对责任,因此绝对自由并不代表为所欲为,个体自由的绝对性和个体责任的绝对性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就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

个人的选择行为可能成为他人乃至于社会的典范,故人在自由选择时,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必然导致个体自由选择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可能成为他人恪守的真理,也可能成为他人自由行动的障碍。

而在极端的情况下,某些社会准则将导致对他人自由的压迫,就像145代王选择避战并建立一座黄昏的乐园,希望艾尔迪亚人获得短暂的和平岁月,但却导致后世的苦痛灾难,就像艾伦选择战斗,希望鼓舞同胞奋战到底获得生存的希望,但却导致耶卡派的独裁行为,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从这一侧面,对外的影响也会让他人变成“奴隶”

成长重担还要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这个后果是混沌的未知的,自己的选择可能导向好的结果也有可能导向坏的结果,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在巨人这种残酷的世界里,人为了追求自由,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然要克服心理压力,同时还要肩负起自己被意义所束缚和造成的社会影响的代价,最后还要面对未知的结果。

此时,自由和奴隶便成为一种尖锐的思维矛盾,越是追求自由,越是被束缚

为了调解这种矛盾,

谏山创在巨人前中期所展现的答案是——无悔的抉择,要想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唯有一路做出不知道未来如何的选择,不断选择不畏失败勇敢前进,不要害怕所作出的选择是无意义的,未来活下来的人会赋予死者意义。尽管选择会出错,但是必须勇于选择。

而在巨人后期的答案则是——西西弗斯式的生存论,在荒诞残酷的世界中思考死亡(自杀),即便结果注定是失败的,也无需气馁。调差兵团就是这样一路失败走过来的。

人可以把握住生命中看似平凡但却珍贵的瞬间,以此来调和自由与受束缚之间的矛盾,倘若世界上每个人能像阿尔敏这样珍惜生命中平凡的感动瞬间,都能放下仇恨偏见去与过去的时代诀别,那么大家都可以坐下来谈了,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故而在我眼中,巨人最终的困境抉择,不仅仅是巨人中角色的试炼成长,更是谏山创本人一路以来的思考与成长,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自由观,

但是 对于互相仇视的矛盾核心,谏山创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论是无悔的抉择还是西西弗斯,最终都在加页帕岛的毁灭下走向破产,西西弗斯的努力的结果是巨石依旧滚下,只不过这一次西西弗斯将难以再度将巨石推向山峰。

正义与杀人(立场反转、正义的獠牙、杀人是不对的)

【萨沙、Guilty Hero】

选择所导致的结果不仅可能是混沌的、未知的、失败的,还有可能是错误的、非正义的,甚至是恶劣的、下等的。

《Answers》中写道,“成长”并不代表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包含了不能忘记的重负,“已经回不到以前的自己”这样坏的侧面,并且从王政篇,就开始展开“主角做的事不一定正义”的探讨。(p12

从王政篇开始,主角团所面对的敌人从象征着绝对“恶”的巨人,转变成对“人”的战斗,阿尔敏因为自己的无情杀人弄脏了自己的双手,面对残酷的事实,(P11)

利威尔诉说其中的本质,给予阿尔敏等人忠告“接受新的自己”,并补充“我可没说哪个才是正确的”把判断留给众人,让他们“相信迷茫的自己”(p11

而且与调查兵团对立的中央宪兵团其实也是为了他们的“大义”,彼此之间都是秉持着各自的正义,但在对立方看来便是一种恶(12

在艾伦灭世广播后,韩吉再次回忆起当年萨内斯对自己说的话,现在韩吉站在萨内斯当年的位置上,发现正义在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下也会转变成罪恶(126话

透过让角色成长独立去进行选择,让他们完全地承担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扭转读者的感情以达成伤害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立场视角来思辨正义与邪恶,并进一步去探讨杀人乃至于屠杀是否可以正确的命题。

谏山创曾多次提及强调不能将杀人正当化,(P12

但在剧情的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主角团不得不进行杀人的选择,从而产生了关于正义与杀人之间的矛盾性。

到了马莱篇就更加凸显这个矛盾,以马莱视角展开叙述,将艾伦为首的帕岛人作为敌人出现,谏山创想通过反转视角让读者去反思“正义和邪恶”之间的关系(新刊访谈

双方都各自举着正义的大旗,向着敌对方展开暴力活动。

“如果立场发生转变,正义也会露出獠牙” 停顿

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中,谏山创也曾发表 “这部漫画的尝试,首先是简化敌人与受害者,让读者能够为主角的暴力辩解,然后把读者的感情放在主人公的状态并让主人公以加害者的身份出现。”

巨人的结局是艾伦犯下最恶劣的反人类屠杀罪,让原本站在男主视角的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艾伦的行为。

透过川漥慎太郎访谈中透露的信息,其实我们是可以分析出谏山创是如何看待“正义与杀人”的矛盾

如果想传达‘不能杀人’(的想法)的话,即使传达‘不能杀人’这句话也没意义。因为假使人类有70亿人,那么70亿人是都知道‘不能杀人’的——但即使这样,杀人这件事仍然在世间存在着,那么,‘不能杀人’这句话也许就没有意义。

如果是这样的话,相比之下,‘杀人什么的也是可以吧’这样的表达,对于听到这句话的人来说,很可能就会觉得‘你在说什么啊,杀人什么的不行吧’。如果只从结果上看的话,那这句话可能更有意义。所以,如果有想传达的事情的话,也许就没必要按照想要传达那样去画漫画。

而后川漥慎太郎对谏山创说道:

比起实际上发生了战争,死了很多人,然后第一次觉得‘虐杀不好’相比,读了《巨人》后觉得这是一部‘肯定虐杀’的漫画、虐杀是不好的啊——然后萌生出这样的心情,不是更好吗?因此,即使谏山创被说是肯定了虐杀,但这也意味着发生了一场‘想否定虐杀’的运动,所以这不是好事么。

从这一段访谈内容可以看出谏山创一直是反对杀人,对杀人行为持有鲜明的反对态度。

但结合漫画内容分析,访谈的侧重其实发生了偏移,从“不能将杀人正当化”的主题,转变成“虐杀是不对的”,这里避开了话题的核心矛盾。

针对正义与杀人之间的矛盾,《进击的巨人》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反战思想,也没有完全否定杀人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实质上巨人是反对战争导致的极端屠杀行为。

对于艾尔迪亚人遭受到的压迫与侵略,艾伦和阿尔敏都是主张地鸣(战争)的,只不过程度不同。

艾伦主张踏平岛外获得自由,阿尔敏是主张先“谈”,在无法通过交谈解决问题,再发动局部地鸣,通过地鸣制约的缓冲期发展帕岛的同时去谋求和平,阿尔敏和清美方案的区别就是,阿尔敏更侧重于世界对艾尔迪亚人的理解与认同,清美则侧重于发展军事科技来赶上世界。

对于像帕岛危机这种不得不进行杀人的极端特殊情况,谏山创没有直接回答这一矛盾问题

而是借用韩吉的话来控诉虐杀的谬误,通过阿尔敏的行动表达该以何种态度去应对“杀人”这件事,

即保着不能杀人的态度,始终以优先沟通交谈解决问题的原则,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进行杀人,但要意识到自身发生的异化,不能肆意将杀人合理化正当化,要知道自己因为杀人已然堕入“邪道”,成为一个“怪物”。

森林之子(大他者、大人们的责任、走出森林)

【nightmare,nowhere to go】

谏山创说:第109话《引导者》中,卡娅与贾碧争论的场景很特殊,这里主要是表现他们二者“想法”的不同,而不是为了体现我的想法。(这段节奏比较大,所以我稍微讲的细一点

这段剧情并没有引导哪一方是正确的,而是凸显二者不同立场下所产生的“想法”之间的激烈碰撞。复杂的作品往往表现各种思想和立场,角色的思想不完全等同于作品的思想。

这一话引出由萨沙为中心的矛盾,杀人者贾碧,和被救者卡娅,通过被杀/救人者的萨沙联系起来,二者原本的立场也在此刻交错。

作为杀害萨沙的加害者贾碧,实际上也是雷贝里欧袭击中的受害者,而因祖先的暴行被刻下加害者原罪的卡娅,她也是拉加哥村的受害者,

贾碧实质上是一个被名为“荣誉马莱人”的大他者俘获洗脑的小孩,她眼中的帕岛人必须作为一个妖魔化的对象以此来维系大他者的合法性和崇高性,其魔怔程度到了必须通过一个臂章来确立她的的自我身份认知,而这时土生土长并帮助她的卡娅就成为了贾碧符号系统外对象a。说人话就是,卡娅的存在冲击了贾碧原本狭隘的三观认知,让贾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卡娅

另一方面,当年因巨人而陷入绝境的卡娅被萨沙拯救,因而卡娅想去救助同样走投无路的贾碧和法尔科,协助他俩回到马莱。

卡娅被萨沙、布劳斯一家救助,和不同的人(孤儿)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生活,因此诞生了一种天真的世界观,她的大他者即是当年从巨人口中救出自己的萨沙,卡娅没有去接触世界也没有学习历史,她并不理解贾碧偏执的想法,贾碧的存在对于卡娅来说也是对象a,

故此,卡娅和贾碧互为彼此符号系统的剩余。

打破这一界限的就是,

当卡娅得知贾碧是杀害萨沙的凶手,原本作为被救者、受害者,想成为救人者的卡娅瞬间被仇恨吞噬转变成加害者。

而后“贾碧-卡娅”线剧情的真正主题便浮现出来了,卡娅和贾碧并没有区别,就像艾伦和莱纳一样,贾碧和卡娅也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只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想法和立场。

因为不同的想法和立场导致各自间的矛盾冲突,最终演变成持续互相杀戮的巨大森林。

布劳斯先生说“萨沙会被杀害,是因为她在森林里徘徊不去”

萨沙本身同时兼具受害者和加害者

因此布劳斯最终说“至少要让孩子们离开这座森林,不然的话只会在同样的地方打转”

这里的意思是,让彼此不再执泥与谁是受害者、加害者,而是直接否定这个因人类仇恨构建的森林。

正因仇恨森林的存在,大人们需要背负罪过和憎恨的历史责任,尽力让下一辈能在没有仇视的土壤下生活。

“贾碧-卡娅”线的结局是,受害者、加害者的贾碧,终于意识到自己心中存在的恶魔,作为救人者拯救了卡娅,贾碧和卡娅以萨沙为中心,彼此间同时经历了, 受害者、被害者、被救者和救人者,在最后卡娅同时也放下仇恨,帮助贾碧支开了士兵。

贾碧和卡娅互相询问对方为什么会帮助自己,她们不知道答案,此时尼柯洛告知大家心中都存在恶魔,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走出森林。

而贾碧和卡娅的互相帮助便是携手走出森林的良好开端。

之后贾碧与卡娅相拥分别,这段经历后双方都理解了彼此,也正因为这段经历改变了贾碧,让她能在终结之夜向帕岛人下跪,从而也间接影响了马加特,他看到贾碧的成长,而自己却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和让争吵。后来马加特选择忏悔并肩负起大人的责任,并最终通过自我牺牲来为孩子们铺平道路。

在天地之战中,通过马莱空军长官穆勒的广播再次强调,这份历史责任该由每一个大人来承担,问题的根本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恶魔,而是“大人们”利用憎恨,并培养下一代的憎恨,相信憎恨会带来救赎,而当“大人们”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部丢给帕拉迪岛后,

就诞生了艾伦这样憎恨化身的怪物。

穆勒长官因此呼吁如果还有未来,希望大家挥别那个互相憎恨的时代,为能够互相体谅的世界揭开序幕。

然而漫画呈现的事实却是百年后的人类依旧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依旧在仇恨的森林中引发新的战争并导致了毁灭。

从这里可以看出,谏山创尽管表露人类应该互相体谅并携手走出仇恨的森林,但悲观的让故事中人类在永恒轮回般的在森林里打转。

巨人讲了个什么故事

【Atonement】

巨人的故事脉络是:

由初代弗里茨开始创建的古老艾尔迪亚帝国,靠着巨人之力征服世界并奴役各族人民,引起了一段横跨两千年的民族矛盾极度严重的悲惨历史,

145代王意识到艾尔迪亚人对世界犯下的罪孽,

和戴巴家族谋划并迁移至帕拉迪岛,后世雷伊斯家族继承145代王的思想,让帕岛子民在王政府建立的制度下的生存。

雷伊斯王一边向国民宣扬人世间大爱,一边利用中央宪兵去抹杀危害岛内既定秩序的不安因素,以此巩固岛内的社会规则体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调查兵团,他们不断失败不断追求一个王政府认为注定没有结果的自由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群渴望自由超越既定规则的人,面对巨人的生存压迫,都不断为人类献出自己的心脏,

在一次次毫无意义的牺牲和失败之后,在850年终于迎来了转机,由艾伦这个钥匙打开前往地下室真相的门,众人获得世界真相的同时也跨越高墙来到了海边

而这时他们发现,所面对的是更加无解的世界矛盾,

这就像谏山创离开群山环绕的家乡大山町,发现山外是更加严酷的社会现实。

马莱将他们的社会矛盾悉数抛给帕拉迪岛,

以此为分界点,巨人的故事也随之走向视角、立场反转的马莱篇

众人追寻帕岛的生存之道,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无一例外都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这致使艾伦在绝望下独自展开自己的灭世行动

最终在世界消灭8成人口的惨痛代价下,世界换来短暂的和平,但百年之后的世界依旧因相互之间的仇恨引发大规模战争,未来的帕岛遭致毁灭打击,白骨化作沙土却又生生不息。

在这矛盾而又残酷荒诞的世界背景下,因世界既定的规范所拘束奴役的一群人,不断追求自由超越规则,勇敢的做出各自的抉择,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世界依旧荒诞未来依旧混沌。

这是《进击的巨人》表象下的元叙述,即是一个众人追求自由到最后却是虚无荒诞的故事。

我们从巨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在这残酷的世界要做出无悔的抉择,勇敢地面对荒诞,并不断理解探索不懂的事物,这也是调查兵团自由之翼的精神,

是面对仇恨与压迫的生存论。

只不过谏山创并没有构建出一个圆满的浪漫主义结局,而是让角色一路努力、挣扎、探索,但最终还是走向毁灭,进而引人反思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局。没有告诉读者正确的道路,而是通过反面来警示读者

而造就这世界残酷的根本性原因,并不是尤弥尔或是艾尔迪亚人或是巨人之力。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心中潜藏着的恶魔

企图把问题粗暴地归结为某一个特定对立面,并通过彻底消灭对立面来解决问题消除矛盾,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谏山创似乎察觉到这其中的问题,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但反思并不够彻底,因此最终他陷入怀疑主义的旋涡,消解了原本故事里正确的、崇高的、美好的东西,也伤害了读者让读者陷入情感淤塞难受的虚无当中。

个人对巨人的反思

解构传统(弑父、破坏传统)

【The Successor】

巨人故事里的“超越父亲”往往伴随着“弑父”,(故事是为了杀死父亲而存在)艾伦强迫格力沙夺取始祖巨人,并促使小艾伦吃了格力沙,吉克违背格力沙的意愿,举报父母将他们送往乐园,三笠从小目睹父母的死亡(P12,那时就已经完成初步的成长仪式(p35),因此三笠当时是比同龄人显得成熟,结尾三笠通过杀死艾伦(艾伦某种成都上也是三笠的父亲)完成了最后的成长仪式,利威尔经过与肯尼的对话,消除当年对肯尼不辞而别的困惑,肯尼的死亡对利威尔而言也是场仪式,希斯拒绝父亲罗德,摔爹并给予父亲的最后的一击,实现成长为女王的蜕变,埃尔文则是追求世界真相,而间接害死自己的父亲。

谏山创在巨人里采用如此之多的“弑父”剧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神话。

俄狄浦斯就是忤逆其父拉伊俄斯的意志所诞生的,并最终机缘巧合下达成了“弑父娶母”的命运诅咒,进巨的故事蓝本里,隐约可以寻迹类似的弑父和命运闭环要素,但我并不倾向于将神话(包括北欧神话)跟巨人的剧情进行一一对应。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因害死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其父帕罗普斯诅咒拉伊俄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尽管拉伊俄斯尽量避免与妻子伊俄卡斯忒交媾,但某日拉伊俄斯醉酒后与妻子伊俄卡斯忒发生关系,随后生下一名婴儿。

拉伊俄斯因惧怕诅咒,将还是婴儿抛弃于荒山,但被牧羊人解救,因婴儿的双脚受伤故命名为俄狄浦斯,即“肿胀的脚”

随后俄狄浦斯成为邻国国王的养子,因神谕告诉俄狄浦斯会弑父娶母,俄狄浦斯为了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养父母。

后来俄狄浦斯在特尔斐神庙图中与生父拉伊俄斯狭路相逢,双方互不认识故而发生冲突,争斗下俄狄浦斯亲手杀死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

而后,俄狄浦斯来到忒拜国破解了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谜语“早上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化解忒拜国危机,被人民推崇为新的国网,迎娶自己的生母伊俄卡斯忒。最终在机缘巧合下完成“弑父娶母”的神谕。

当然我也并不会粗暴的将“弑父”剧情归结为,弗洛伊德式反抗父权甚至恋母的泛性论,尽管看访谈谏山创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很难不去想象谏山创没有把过往对父权的压抑欲力升华为一种抽象概念,放置于漫画当中以达成宣泄的快感(这种无意识操作,没法进行实证,所以就看个乐就好

在整合公式书和访谈的信息后,我认为“超越父亲”这一象征符号是谏山创对传统和权威的反抗,打破JUMP传统“友情、努力、胜利”的少年漫公式,对于曾经父亲否定自己当不了漫画家,以及JUMP社拒绝自己漫画的经历,谏山创内心便有着想破坏少年漫的冲动.

执着于对传统进行解构,将友情、羁绊、牺牲、母爱、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普世大爱等传统价值观统统诉诸怀疑

甚至不惜背叛读者背叛讲谈社,以此来达成自己的创作目的

而艾伦则是谏山创这场解构少年漫画运动下的牺牲品,将艾伦这种不应该是少年漫主角的人物,强行推到主角的位置上。

用少年漫画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不是少年漫画的故事

电车难题(道德困境、虚假共同体)

【Zeek’s Plan】

传统的电车难题实验即是是否选择牺牲1人拯救5人的难题,

历史上也存在一场真实的电车难题,——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一场大西洋的事故导致四人漂泊在救生艇上,船长杜德利,大副斯蒂芬,水手布鲁克,以及孤儿杂役帕克,帕克因为喝海水后奄奄一息,四人漂泊的第20天食物耗尽,船长杜德利决定杀死帕克,通过杀死一人来拯救其他人,不然所有人都得死,最后三个人分食帕克血肉得以存活。

如果大家是法官,如何判罚三人?

无罪论支持者认为,帕克是一个孤儿,而另外三人拥有三个家庭,牺牲帕克最终换来的是三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如果不杀死帕克,帕克最终也可能会死,所以杀死帕克是正确的。

有罪论支持者认为,谋杀就是谋杀,杀人这种行为永远都是错的,没有人有权利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是不可以用来比较的,如果杀人的行为能被允许,道德体系便可能崩溃,甚至社会体系会因此瓦解。

电车难题本质上是不同条件参数下对道德判断的思考,以边沁的效用(功利)主义为首的道德判断认为,是否道德取决于行为对外界所产生影响的结果,以结果去判断其对社会成员的总效用,用社会整体的幸福减去苦难后功利最大化的解,简单类比就是切嗣的拯救多数人原则,以康德的绝对主义为首的道德判断认为,是否道德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而不管结果如何,人类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单纯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杀人是不对的。

还有自我中心主义者认为一切遵循利己原则,一切道德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害关系纳入道德标准的考量,而自我中心主义极端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他人持有绝对的功利性而缺失道德关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当然电车难题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合理的通解,但都有相对应的质疑与批判,

其实电车难题确实没有万全的解答,不同人基于不同的认知和情感作用,所展现的道德判断也不会相同

电车难题预设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前提,即便不想选择这也是一种选择,而且通过不断调整参数,将会反复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准则。 在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下,人便可能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的怀抱。

电车难题的研究者发现多数被测试者会带有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即切嗣的“杀害少数人拯救大多数人”的原则,

但当电车难题中加入能够促进被测试者情绪卷入的因素,比如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增加被害者的可识别性等等,则会发现被测试者更难以选择改变轨道

比如岔道上的是婴幼儿、亲人、伴侣,或者亲手杀害1人,再或5人都是自己仇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让被测试者更难选择牺牲1人而去拯救5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协同加工作用后的结果。

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原轨道上是5个中国人,而岔道上是1个黑人或日本人或犹太人,大家如何选择?

……

那么条件对调呢,岔道上是1个中国人,原轨道上是5个黑人日本人犹太人呢?

……

大概大部分人(包括我)都更直觉性地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产生功利主义判断,后者会因为岔道上的中国人更具可识别性,让大家更难以将其视作总效用天平上的砝码

那么将条件再对调一下,原轨道上是1个中国人,岔道上则是5个黑人日本人犹太人

或者原轨道上的人是自己,岔道上是5个和你不相干的人

大家这时候如何选择?

……

而这就是进击的巨人中艾伦所面对的问题,而且比上述思想实验更加变态、极端。原轨道上的帕拉迪岛人总计一百多万,而岛外人口几十亿(其实人口这里挺扯淡的,谏山创毫无人口概念)

那么艾伦以及耶卡派选择为了少数同族人,而牺牲多数异族人的行为,合理吗?

如果这是合理的,那么纳粹的种族屠杀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详见)

实质上,这种趋于心理认同机制而产生的的道德判断就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这是一种将他人异化为纯粹功利性客体的行为。

而自我中心主义者很容易遭到他人的道德攻击,于是演化形成的一种排他性的集体主义

比如纳粹、法西斯主义

通过排外除人籍的操作来构造共同体,以虚假的集体荣誉感来让自我沉醉。

在战争危机的时代,民族主义的情绪获得加倍膨胀,而越是膨胀,这些人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就会变得越是强烈。

希特勒则是靠着当时“凡尔赛条约”的民族耻辱的背景上,来号召德国日耳曼人获得“民族同一性身份”,让民众陷入一种集体癔症式狂热当中。这种寻求“内部 一致性”的需求本身就必然存在一种在外部寻求一致性对立物的倾向,将外部世界妖魔化是最便利的手段,这个外部的魔鬼对于德意志来说是犹太人,对于巨人里的马莱来说是帕岛人,对于耶卡派来说就是非艾尔迪亚人。

谏山创故意将剧情导向这种极端的电车难题,纵然剧中的情况很特殊也很离谱,但这其中产生的分歧立场,却是值得人反思的。

自由之翼(左与右,黑翼白翼)

【True History,tooth-i:】

有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国内读者骂谏山创右翼,而部分日本读者则骂谏山创左翼。

在巨人中调查兵团的团徽——自由之翼就是由黑白分明的翅膀构成,而这似乎就暗示了现实中的左翼右翼

首先我简要叙述一下左和右的概念

左右之争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坐在左侧的议员们主张平等共和,反对君主制,右侧议员们都是保王派,维护贵族阶级利益,左要激进革新,右要保守改良。到后面逐渐发展为以无产阶级主导,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左派,以资产阶级主导,追求资本主义道路的右派。

左倾右倾都是左派阵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但因认识论的不同导致行为准则的分歧,属于左派内部倾斜,左倾是指脱离现实急于求成,陷入空想和冒险主义,而右倾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牺牲无产阶级利益陷入妥协和投降主义。左倾和右倾都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但根本目标还是一致的。

而左翼右翼则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两种分歧,同属于右派,右翼主张自由竞争来促进社会发展,削减社会福利来维系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而左翼主张国家通过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社会福利来保证工人阶级利益,缓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还是追求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从经济角度,加入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考量则更为复杂,

左翼右翼之间相互进行竞争与协调,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些普遍性的立场观点,右翼主张自由原则、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崇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倡导个人奋斗,拒绝以高福利政策滋养闲人,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左翼主张公平原则、国际主义、倡导资源分配平等,社会财富向多数人倾斜,主张政府经济干预,缩减贫富差距,进一步展开女权运动、环保主义、民族交融等一系列激进的措施。

但我们要知道一点,如今的左右判定是相对的,激进与保守也是相对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右的,但对于当年封建制来说就是左的,

不能狭隘的把激进跟“左”挂钩,把保守跟“右”挂钩,在中国视角下,西方国家的右翼是激进的,左翼是保守的。当左翼政党的改革将社会向左转后,右翼政党为了“纠正”路线,则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

在日本有一个更加特殊的左右翼判别标准,即对《和平宪法》尤其第九条,“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的态度,右翼主张修宪,因此日本右翼也被称之为政治势力中的鹰派。

当然这个左与右大概了解一下就好,请勿过分划分光谱,这种划分曾经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社会灾难,需警惕

回到巨人,自由之翼分黑白两色,而有趣的是,调查兵团的团服前后也有两色的区别,原调查兵团团服都是纯白色,而到了雷贝里欧突袭,团服就换成纯黑色的战斗服,这也成为后期耶卡派的标配,另外救世小队则是统一白衣黑裤的混搭,在《自由之翼》这一话中,更是通过韩吉和弗洛克的死亡,来彰显自由之翼的黑白两面。

当然通过服饰来判断黑翼白翼只作为个人的一种联想解读,大家不必过分当真,毕竟弗洛克在搞肃清的时候还是穿着白衣。以下只作为个人看法。

原始调查兵团——纯白之翼——古典武士道精神——推翻王政府——激进革命党——原始左翼。

耶卡派——漆黑之翼——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以追求自由的名义复辟帝制——极右翼。

韩吉派——混沌之翼——泛和平主义思潮——国际主义精神——主张平稳和谈并探索生存之道——保守派左翼。

推翻王政府是左的,可后来需要希斯作为正统女王来服众,在马莱篇中希斯几乎被架空的情形下,结尾依然作为女王来与阿尔敏等人进行外交。另外包括幕后操作的雷伊斯家族和戴巴家族,在国内或国际上都拥有着超越政府的威信力,

在我看来,巨人的几个国家政体都是类似君主立宪的制度,以某种形式保留君主制,并将君主视作国家象征

故巨人的政治架构是一种右派的视野

另一方面,谏山创对耶卡派这类极右的排外民族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讽,,将艾伦丑角化并批判其行为是最下等恶劣的,在牺牲剧情里夹杂角色的“人性弧光”,这对武士道精神的崇高性也进行某种质疑

如果将巨人视作右翼,怕不是三岛由纪夫的棺材板都按不住。

巨人相较极右翼显然是偏左的。

但也并非代表巨人是左翼漫画,尽管漫画里有左翼色彩的呼吁和平反对屠杀,但巨人给我们呈现的内容是明显有别于宫崎骏、押井守、手冢治虫、藤子F不二雄这些老一辈左翼的作品。

谏山创倾向于阿尔敏是对的,可同时也对韩派产生一种矛盾的情绪,

当让质问韩吉的时候,韩吉也只能大喊“虐杀是不对的”之类的话来反对,强烈的反对种族屠杀,但对民族危机和对外屠杀之间的矛盾问题,谏山创并没通过巨人给出他的答案

在我看来,巨人是右派视角下的混乱中立,不是左翼不是右翼,也不是理中客的中立党,他并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在一边,也不是不偏不倚处在中间认为双方都有道理,而是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双方存在的问题,

谏山创最后主张和平共存,对于切实存在的国际矛盾的问题,是归咎于双方的之间仇恨,以及双方不能互相理解体谅对方。

巨人尽管全篇都在诉说自由,但是最终没有捅破巨人世界下的社会弊病的窗户纸,结尾故意设置这种矛盾的国际环境并予以反讽暗示,但是并没有对问题的核心,即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进行直接的刻画

帕岛和世界之间的仇恨矛盾并没有解决,岛内艾尔迪亚至上的排外种族主义盛行,岛外对帕岛的仇视依旧存在,不论是艾伦消灭8成人口,还是阿尔敏的和平外交,最终只是表面延缓了矛盾的爆发。

反战与反战败

【The Warriors,The Fall of Marley】+【Nightmare】

在我看来,巨人并不反战也不反战败,或许读者可以根据一些片段解读出反战或反战败的要素,但至少巨人最主要的主旨无关乎反战或反战败,谏山也并未将反战(败)作为创作的主题。

反战是对战争本身的反对,而反对侵略者的作品严格上叫反侵略或反法西斯,反战作品是要体现战争的沉痛让读者从心理上产生对战争的厌恶,而不是让读者热血沸腾想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心脏塔塔开。

优秀的战争题材,会深入解剖战争对人的异化(比如紫日,比例林恩)、展露战争下生命的重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

巨人里反战很大程度上是粉丝拔高的结果,比如吉克说“战争可不是 一个好东西”,这并不是表达反战,因为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这是我们的失败导致的战争”。吉克一边说着战争不是好东西,一边玩一样把中东舰队炸毁,毫无对生命的敬重。当然以此作为巨人反战败的依据也是过于片面,因为这一段并非是通过吉克来宣扬某种观念,吉克也并非传达巨人主题的关键人物)

再比如艾伦地鸣屠杀的惨景,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但这也不是表达反战,而是展现艾伦的扭曲自由观和破坏欲,就如谏山创老家挂着的《格尔尼卡》是刻画战争悲伤的反战画作,但是谏山创更多的是从中感受到默然与恐怖并运用到巨人的创造当中,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反战的要素,但这不代表巨人本身是反战的作品。

而且透过地鸣屠杀更多的是感到一种现实的残酷,甚至有人会感到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而非厌恶战争。这也明显有别于反战题材的作品。

就拿《拯救大兵瑞恩》的片段对比,自行感受下吧。

还有最典型的反战神曲《我的战争》,op魔性的曲调和灰色的画面凸显了了战争的荒诞,但这也并非表达反战,不仅没有让人厌恶战争,反倒让一群人宛如重金属音乐中毒一般上头。(被这魔性op洗脑的朋友举个手)

对比下真正的反战神曲。

另一方面,反战题材是某国深陷战争泥潭下后才逐步兴起,某种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意识形态,对于近现代中国来说,进行的都是反侵略或自卫反击的战争,故而中国的视角下是很产出反战题材的作品,唯一国产反战题材《紫日》也是另辟蹊径,着重刻画军国主义思想对日本少女秋叶子的毒害来展现反战。

单纯去刻画侵略方也遭受战争痛苦的反战片无疑是神经错乱。

优秀的战争电影绝不只会归结于反战,比如《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都是没有反战要素的优秀战争电影。反战只是作为一种题材属性而非判断标准,对于反战不能一味的拔高,也不能无脑否定

无脑吹捧巨人反战神作的粉丝,是将巨人中的情节强行往反战方面靠拢,在我看来是一种自我陶醉的文青思维,嘴上说着反战,心里实则沉浸于喧嚣的欢愉,然后以一种优越的姿态向他人宣传肤浅的反战思想。

说完反战再说反战败,

据我研究(以下为个人研究的结果),反战败一词最早源于1999年王向远发表的《战后日本文坛对侵华战争及战争责任的认识》中,对日本“战后派文学”的评价,不是反对侵略战争 , 而是反对 “战败”(属于当时个人观点,但很大程度奠定了“反战败”的基础框架,中国学术界对王向远的观点也并非全盘支持)。

在2008年由汪静的《日本战后派创作中的战争体验研究》中第一次出现了“反战败”一词,

随后因2013年日本电影《永远的0》,让“反战败”一词出现在互联网大众视野,再由2016年的《在这世界的角落》进一步扩大影响

但互联网上并没有关于“反战败”的词条定义,反战败也并非是一个学术性词语

就我理解,反战败的定义是,以战争受害者的视角展露战争的残酷,忽视自己战争的责任,模糊侵略战争的性质

引申一下就有,美化侵略者对战败的结果进行否定,通过渲染战争对自己造成的伤痛,甚至表露继续战斗的思想。

然后目前互联网盖帽式的反战败是指,反战不彻底等于彻底不反战,等于反战败,等于右翼,等于军国主义,等于随时死灰复燃想搞侵略战争。这显然忽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一路逻辑滑坡下去得到一个不合理的癔症化结论。。

反战败论者主要从卡娅和贾碧的争论,帕岛在艾伦灭世中获利并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以及对历史的模糊处理得出反战败的结论。

事实上,进击的巨人确实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不够彻底,这是作者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但并没有反战败的思想。

批判巨人反战败,就和吹嘘其反战一样,都是一种割裂片段式的阅读理解。

贾碧卡娅的争论,我上文已做论述不在赘述。

耶卡派走向军国主义的剧情带有明显的反讽,耶派反战败不代表巨人表达反战败

具体讲一讲,对历史的模糊处理,。反战败论的核心是将日本带入帕岛,帕岛人就像日本人一样没有对祖先的罪行进行道歉

然后主观地将巨人和侵华战争、核废水挂钩,以情绪驱动逻辑推理,关注点聚焦于帕岛人未对2000年的侵略进行道歉,以此作为标靶进行批判。这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

随着帕岛的覆灭这种画靶代入法其实已经站不住脚,

另外巨人世界里的角色一直强调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而不是将错误归咎为世界或者历史。并不是突出自己也是受害者,而是要强调不能因为自己之前是受害者,就将自己的加害行为合理化。

日本需要为二战暴行道歉,这不仅是因为离我们近,而且是因为二战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浩劫,拥有空前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更是以731的反人类实验和奥斯维辛这种耸人听闻的现代工业化屠杀的出现,让人类迫切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恐怖,全世界第一次达成和平愿景的共识,因而日本要道歉不仅是对二战罪行的道歉,更是要对曾经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摒弃。

二战之前的战争也存在不少虐杀行为,但任何历史问题都离不开历史背景,要考虑当时社会道德体系和生产关系的时代性,古代战争会将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或者激励军队的手段,以古代人视角来看是正常的,但以现代人眼光来看这是不可理喻的。拿着封建帝制甚至奴隶制度下的虐杀来给现代人定罪,这是一种站在道德高塔的蛮狠逻辑,忽视了如今的社会关系已和古代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关键不是道歉或定罪,而是要看社会是否和旧时代的罪恶进行诀别,当下的社会是否摒弃旧时代的思想

巨人的故事里,2000年以来艾尔迪亚帝国对世界造成不可磨灭的灾难,岛外人对艾尔迪亚人的仇视是切实存在的,但这是基于奴隶制和封建帝制的时代背景下,

马莱因为巨人时代的末路,为了争夺始祖之力的战争资源,以延续马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用历史的罪行作为理由,对艾尔迪亚人进行长年的压迫与残害。

帕岛方面,面对国家民族即将遭遇的毁灭打击,面对马莱长期以来的残害,去向作为敌人的马莱道歉,这其实是变向承认马莱行为的正当性,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不要让历史重演,祖先的行为并不会成为现代人的原罪,道歉只是形式,重点是要以史为戒肩负起历史使命的责任。

关键不是看说的什么,而是要看做的什么。

最后救世小队能够坦然诉说自己的罪行,并为了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们想传达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放下相互的仇恨并能够体谅理解对方,不要因过去的仇恨引发永无至今的战争。

这不是以受害者角度为自己的罪行进行辩护的反战败,而是对将自己的暴行合理化的加害者所进行的反思。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立场反转,重点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并不是要读者对受害者进行怜悯(纵使有怜悯成分也很低,具体内容我在反战那里论述过了),而是让读者认识到加害者或许存在的暴虐行为和疯狂心理

这不是表达战争无对错消解战争的正义性,因为战争双方在各自的立场下必然有着各自的正义,这是事实,但重点是不能因为自身的正义就将虐杀暴行合理化,甚至假借正义的名义去掩盖实际的欲望

巨人没有通过一个正面的思路去解决矛盾,而是用一种反讽的方式结尾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反战败论者偏执的将巨人中所嘲讽的思想视作巨人反战败的依据,狭隘的将战争双方划分对错,对于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之间不合理的非正义战争,只以历史罪行去责难某一方的行为,

这是种忽视主要矛盾、脱离现实情况、空谈历史责任的道德严酷主义。

但另一方面,进击的巨人对战争对矛盾的反思也确实存在不少缺陷。

巨人中的矛盾

【Cold Light,The Reason】

巨人的结尾阿尔敏等人作为和平大使去帕岛外交,想法是通过向世人传递他们从敌人变为友人的故事,来谋求岛内和岛外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但这事实上是默认了军国耶卡派势力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忽略岛外人确实存在的苦痛,

阿尔敏等人只是试图从表面上将两个矛盾双方进行和平协调,而没有考虑对帕岛的社会制度进行革命或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帕岛与世界之间的国际关系。

仇恨和巨人之力是矛盾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矛盾是马莱帝国主义和艾尔迪亚民族主义自身的矛盾,而不简单是民族之间因仇恨或巨人之力产生的固有矛盾,因为艾尔迪亚人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国际地位,矛盾本身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

马莱篇的矛盾核心是,初代弗里茨王构建的由巨人称霸世界的帝国体系遭到时代的冲击,全世界被巨人压迫的人民挤压已久的怨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开始显露,这是由巨人主宰的社会关系发展到历史节点必然爆发的矛盾。而仰仗于巨人之力获得世界霸权地位的马莱,为了赢得发展空间将矛盾转移给帕岛,最后造成反噬让帕岛和世界的矛盾彻底激化

不论是戴巴为马莱谋求喘息的机会将矛盾倾泻给帕拉迪岛,还是艾伦终结巨人之力,抑或阿尔敏等人作为和平大使外交,这些都只是表面地“解决”矛盾,

加页中帕岛毁灭的悲观结局是谏山创对这一矛盾的反思,

但反思不够彻底,他并未挖掘问题的症结,没有意识到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当历史发展到僵滞住的矛盾节点,代表当下的社会体系已经不存在一种完满的理论去处理矛盾

此时应当以确定立场的姿态介入矛盾中进行斗争,以事实求实的态度进行社会实践,而不是天真的认为坐下来谈就能解决矛盾,

将巨人世界当下难以调和的矛盾归结为双方之间的憎恨

,谋求的和平也只是将原本的爆发的矛盾时间延后罢了。

而且矛盾是无法彻底消除的,通过引导社会变革,改变社会关系来突破历史发展的僵局,但新的历史时期会存在新的历史矛盾,但这并非是永恒轮回,而是人类在一次次实践摸索中不断发展而来的蜿蜒曲折的螺旋之道。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面对实际存在的矛盾,不能仅通过交谈进行理论思辨,而是需要拿起武器做实践斗争!

从这一点来看艾伦和耶卡派的主张是对的。

可是艾伦和耶卡派虽然一直主张斗争塔塔开,但他们嘴上宣扬自己在引导帕岛变革,将自己塑造成革命先驱的形象,但实际上是想着复辟艾尔迪亚帝国,做着政变消除异己、肃清独裁专政的勾当,

不但没有在帕岛危机之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通过暴力机器去消灭一切阻碍自己的人,然后恢复艾尔迪亚帝国统治世界的愿景,这种“革命”是对历史的倒行逆施

实际上革命的重心不是推翻旧秩序,而是在于如何重建社会新秩序,耶卡派的革命即便是成功了,地鸣屠灭了所有岛外生命,那也只是一场闹剧,岛内依旧存在矛盾,人民则成为战争苦难下的受害者。

而且艾伦将人性固化为以人种而区分的僵死属性,

但人的本质不过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岛内外双方的仇恨是由历史和当下的社会关系构成,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相应的帕岛和岛外的关系也可以发生改变,marx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人的本质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且也不是单纯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数学相加,他强调的是人的本质是所有人实践活动的产物。马老师是有意识地特意用了“Ensemble”这个外来词来说明“人的现实本质”的,它与“Summe”(数学上的加总)、“Gesamtheit”(泛泛而论的总和)之间的差别在于,是指“戏剧团和歌剧团全体成员及其合演、合唱”意义上的“总和”,马老师实际上是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的个人们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正在进行着的创造性的合奏、合演和合唱”。

从这一点上来看,阿尔敏的认识是对的。

也就是说,阿尔敏的对人性的认识以及目的是正确的,但是面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和姿态很天真,艾伦的斗争姿态有了,但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则极端偏执。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追求和平是目的,而斗争只是追求和平的手段,但追求和平并不能仅仅依靠和谈这种方式,斗争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斗争意识的丧失还体现在结尾耶卡派剑拔弩张的军国主义浪潮中,群众对此也只能以轻蔑或叹息来面对现实,。这种极端狂热的政体按理说是难以维系百余年的安稳,耶卡派短时间内大幅扩充兵力,并对外保持高度敌视态度,岛内积压的内部矛盾如若不通过对外倾泻转移,国家内部就会爆发阶级革命。

人民群众本应在矛盾演进的过程中扮演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角色,但巨人最后展现的是一群面对历史洪流作为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过客,当年全民反抗王政府暴政的光景已不复存在,

这种群众的妥协性也有可能和70年代昭和共运的没落,谏山创出生所处泡沫下的日本背景有关(个人看法,别乱投射

谏山创用少年漫画的视角想讲述一个更加深刻的故事,塑造了艾伦这样的反英雄,但巨人依旧没有脱离英雄史观的框架。

相对于王政篇所展现的群众的主动性力量,马莱篇的人民群众则希冀艾伦作为英雄(恶魔)来拯救帕拉迪岛,最后救世篇也沦为主角团一小撮人之间的战斗,这是少年漫画经常喜欢动用的套路模式。

而从意识形态方面,谏山创的局限性就在于固守已然顽疾的社会体系,天真的希望人类在不改变自身社会结构的情况下走出森林,谏山创笔下的“森林”即巨人世界里的此岸现世,而森林外的世界则是一个他幻想的彼岸天堂,仿佛走出森林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事实上,世界本身就是一片森林,不是要考虑如何走出森林避开矛盾冲突,而是要直面矛盾冲突,发挥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这腐朽的森林环境,当然既然是实践,那么必然会牺牲会失败会犯错,但这不就是调查兵团吗?一路失败,但永不放弃,不断追求那未知的可能性。

而这也是不少人不喜欢马莱篇韩派的原因,在面对敌人是人类的情况,他们变得优柔寡断踌躇仿徨,而这不仅仅是韩派的仿徨,也是谏山创的仿徨

对巨人圈的分析

【SyphonicSuite :0SK】

有人说谏山创持有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在我看来更偏向怀疑主义,

谏山创并不是认同双方立场的正义,,而是对双方的正义发出批判或怀疑,并热衷于对双方各自坚信的道义进行某种戏剧性消解。

谏山创笔下的巨人世界,没有对任何团体或价值观进行全盘的肯定。

宗教、拜物论、偶像主义、顺从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普世大爱、国际主义,甚至《旁观者》中伟大的母爱,都被谏山创蒙上一层怀疑阴影,

巨人里面可能参有存在主义、悲观主义、尼采哲学等思想,通过浅尝辄止的认识来展示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而不是为了凸显某一种思想

就比如137话阿尔敏的话语透露出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生存论,虽然加缪是存在主义者,但这不代表巨人就因此是存在主义作品,尽管加缪的存在主义也有虚无和怀疑论的色彩,可这些并不是加缪关注的重点,他关心的是人如何在荒诞下生存和自由,是逃避还是反抗

而谏山创关注的是,存在主义这类思想在巨人这样残酷的世界里的价值,倘若巨人是存在主义的作品(不管是萨特、加缪或海德格尔),那么会以更多的笔墨去描写韩吉、阿尔敏等人的探索与努力,而不是体现他们的迷茫、困惑、焦躁与彷徨

谏山创在结尾探讨巨人世界下的各种生存姿态,罗列各种思想但并没有进行统一整合,在这种疑惑的思索下,让结局带有浓浓的虚无主义的味道,也导致结尾的主题显得零散

批判完谏山创,然后开始批判巨人圈

艾伦是典型的的复仇主义者(1-4-4-4),眼里的世界充斥着罪孽,对生活在这样丑恶的世界里的仇敌、无能为力的自己以及无所事事的人们感到无尽的愤恨与羞耻,他认为整个世界都错了,因此要牺牲自己终结这个世界两千年的憎恨历史,但也因此当艾伦达成复仇目标(对巨人之力的复仇)后,陷入了空虚的迷茫。

艾伦被弗洛克为首的耶卡派奉为圭臬,同时俘获一批现实的拥趸,视灭世屠杀是拯救帕岛的唯一途径, 。

甚至有人把艾族视为不同物种,将巨人后期谏山着重创强调的“人与人”的战争,强行掰成两个物种之间,甚至“神族与人族”“虫族与人族”之间的战争,以此增添屠杀的合理性正确性,还有人喜欢拿着《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当做圣经对巨人里的战争甚至现实战争进行粗暴嵌套。

而三体的黑森法则的适用范围其实很狭窄,甚至《死神永生》里大刘自己就推翻了黑森理论。

139话出来后,网上各种口诛笔伐,认为杀人是不对的,但依旧有些人觉得屠杀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艾伦没有杀光而留下祸患。这些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目的论者

巨人圈的耶派粉丝团体,虽然整体上是偏向耶派主张,但其内部的分歧点却不少,这里面有三体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和艾伦一样的复仇主义,有单纯对艾伦的偶像崇拜,有推崇弗洛克排外行为的民族至上主义,有对帕岛胜利感到喜悦的庸俗竞争主义,还有以自我为中心伪装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等等。

结尾之前,巨人圈耶派粉丝的分歧点处于一种微妙平衡当中,但随着139话艾伦弑母和破防名场面的出现,彻底撕破原本和谐共存的状态,于是开始了相互抨击嘲讽

事实上,谏山创将艾伦作为否定性人物,复仇主义毫无疑问是要被批判的,而相对应的粉丝团体,则是被结尾狠狠愚弄并伤害的群体。

这部分人无法接受由信仰角色的崩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无法整合巨人想表达的内容,可能就会应激地将巨人结尾割裂看待,或寄托于幻想,或甩锅于尤弥尔,或推翻之前的看法将巨人扣上反战败的帽子等等。

当然在巨人圈扣帽子的人群里,有很多是没有看完漫画的云读者或半云读者。人员构成也很复杂,有单纯凑热闹的跟风党,有一直仇视巨人巴不得烂尾的人,有被结尾伤害的粉丝,有喜欢给国人扣精日帽子的魔怔人等等

另一方面,谏山创笔下的韩派是代表了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一批人,但由于韩派起初幼稚天真的想法和犹豫不决的行动表现,巨人圈的耶派粉丝将韩吉阿尔敏等人视作白左圣母表,而韩派粉丝则批判耶派是fxs

在我看来,不论是圣母表还是fxs都是互联网贴标签盖帽字的行为。

韩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比耶派好一点的是,他们能够意识到在这乱世当中各自价值体系中出现的断裂,能够不被狂热的时代洪流席卷丧失自我并反思其中的问题,

但这个反思不够彻底,具体体现为韩派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一直处于一种不断摸索的草台班子的迷茫状态

韩派的处境某种程度也是谏山创的思想困境,即无法调解生存和屠杀之间的矛盾关系,巨人圈的韩派粉丝则普遍患有种普世价值观的文青病,受到某些文人思想的影响,将反战思想、国际主义、和平主义、互相尊重之类的思想化作一种庸俗的理念,甚至是一种世间绝对不容他人质疑的真理,这部分人淡化实际的矛盾对立,并认为不能互相尊重甚至还支持灭世的人是纯sb小鬼

因此自然会排斥抵制戏内戏外的民族主义的耶派,在完结前巨人圈的耶派拥趸占据舆论风口,但完结一段时间后,耶派的嘴脸被无情扯烂,一部分韩派拥趸则转化为极端的反耶派。

巨人完结前后圈内的各类争端可谓是当今互联网意识形态的众生相,

最后我郑重申明本视频属于个人观点

我讲述的肯定不够细致,必然存在偏差,也不能完全涵盖所有情况,只选取比较有特点的情形进行一种标签话语的批判

另外,人是运动变化的,标签的静态僵死的,请勿对号入座(当然喜欢对号入座我也拦不了)

进击的巨人最终点评

封神or烂尾

【The other side of sea】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巨人的结局封神还是烂尾?大家给这个结局几分?

(5秒)

我个人认为,盲目的封神论和烂尾论是当今互联网造神运动下的产物,

作为闭嘴番始祖的《进击的巨人》出道即巅峰,而且随着白夜神回在某up主的赞叹下,国内的巨人口碑被拉向更高的巅峰,巨人封神论也由此展开,但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便催生了一种圈内话语体系的狂欢,容不得反对者的质疑,

这也招惹其他群体对巨人的反感,巴不得巨人烂尾。

这也导致巨人完结后,口碑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对结局的评价已经不是单单是针对作品内容,而且包含读者群体间各自主张理念的争执,

还有一部分巨人粉丝,可能漫画甚至动画都没有看完,他们喜欢的其实并不是巨人这部作品本身,而是喜欢透过巨人让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性的优越感。比较典型的就是玩梗党,这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变化,一直都是以玩梗的心态来获得愉悦,只不过梗从莱纳坐、塔塔开变成那种事情不要啊、三笠是这样用的

如今国内巨人的风评一定程度上是当年闭口番带来的反噬。闭嘴番的实质,并不是在说作品牛逼,而是建立圈子来吹嘘看了这个作品的自己牛逼,

造神运动是带有集体认同感的属性的,封神和烂尾则是读者群体对连载中作品给予的二歧化活动,所以必然需要树立封神或烂尾这种旗帜鲜明的观点。

造神运动推波助澜一波又一波新神,造神的同时必然需要毁神,当神话覆灭则对下一个新神趋之若鹜,这种态势不仅仅在动漫圈,在游戏圈,数码圈,饭圈,电影圈等等都已经是常态化的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作品的评价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更连载的读者往往会扩大结尾对作品的影响,未来补番的观众以一个完结作品来重新阅读,是能够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作品

因此如若要对巨人相对客观的评价,那还是需要等待巨人这部作品成为记忆,舆论的喧嚣散去后历史自会给予评价。个人的评价再客观也是主观,只有当自己认识到自己评价的主观性后,评价的客观性才能有所体现

对我而言,巨人的结尾是失望,目前个我对结尾的评分是6分左右,但鉴于ANR之类同人结局的影响,让我反而对结尾的评价回升。巨人若是多年以前的补番作品,我个人可能在观感上是类似于浦泽直树的《Monster》(只是说结尾观感,请勿胡乱对比),峰回路转的多线剧情展开,饱足期待感看到最后有种虎头蛇尾的失落感,仓促结尾但整体依旧不失为一部佳作(8以上)。

在完结前我就预感最终篇幅不够,我强调人物的刻画是结尾的重点,可以看出来谏山创最终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结尾由于篇幅限制和笔力不足的原因,导致人物心境的转变和表达的思想都是一笔带过

致使我能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是没有直接从139话分镜语言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不是说结尾表达的内容有问题,而是最终呈现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很生硬,诚然谏山创是要写一个反卡塔西斯结局,让读者脱离视角框架的束缚后理解作品,但是由于缺少情感的酝酿和氛围的营造,很多地方都是马不停蹄地跳脱性叙述,这让结尾有明显的仓促感。

对比《迷雾》的结尾,尽管毫不吝啬地嘲弄了主角的行为,但在此之前,用了大量篇幅去营造众人一路上不断累积的无处宣泄窒息般压抑的氛围,在这种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结尾的反转能从感受层面直透人心。

而巨人的结尾则是在前几话跌宕起伏的连续反转后,以一种流水性叙述的方式完结了

从镜头语言分析

【AOTF-S3】

最终回在人物塑造方面显得跳脱,角色的心境转变很突兀,以至于让不少读者觉得人设崩坏

丢失了巨人之前本应有的对角色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

比如莱纳吞枪那段,蒙太奇式穿插不少过往的回忆,

通过三组不同时空的镜头之间的切换

将莱纳复杂矛盾愧疚自责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够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莱纳一路以来人格和记忆的分裂

这也让最后莱纳吞枪的反转显得惊讶但却合理

我试着用动画的形式重新剪辑一下漫画这一段

对比104期众人的内心转变??从138话众人面对险境绝望地呼喊“究竟要怎样才能得偿所愿呢?”到了139话众人就开始痛哭流涕流水线式地感谢艾伦,再到三年后众人作为外交官拜访帕岛,莱纳吸信,和让之间互相调侃等等,这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剧情

而且不仅仅是缺少对角色心理转变的描述,单纯从分镜的表现力来看也是远不如之前的水准。比如对比《白夜》中的有关哭泣的镜头,139话的哭戏镜头显得有种情感剥离的虚假感,再比如139话揍脸的镜头,上一页还是两个人在交谈,下一个镜头就毫无征兆的艾伦被揍脸,再下一个镜头艾伦倒地。

对比之前饭馆阿尔敏揍艾伦,前后用了两个特写镜头表现阿尔敏的愤怒,在揍脸镜头后紧接一个远景来凸显阿尔敏挥拳的力度,

再对比让揍莱纳,揍之前通过几个让的特写镜头,以及让反复强调的“够了别说了”来作情绪铺垫,然后用两个占据一页的全景充分展现了殴打分镜的张力。

相比之下,139话艾伦被揍倒地就显得莫名其妙,分镜之间也缺乏画面逻辑。

还有艾伦和阿尔敏心理活动的相关表现也是惜墨如金,不管是艾伦说自己也不知道,还是阿尔敏感谢艾伦,这其中的心理刻画是缺失的,可不能小看这种心理刻画,往往通过几个特写镜头能将人物瞬间立体起来。

比如埃尔文下定决心的四连特写镜头,比如白夜中兵长选择瞬间的回忆+特写镜头,最终回正因为篇幅的原因大幅度削减这些细节,角色的情感就显得很游离。

阿尔敏感谢艾伦只用了一个极小的镜头表达阿尔敏的思索,而这里的分镜逻辑,是可以分析出阿尔敏是有诸多的心理活动,展开心理活动描写是可以穿插当年兵长对让说的话,和艾伦之前的回忆,自己炸毁港口致使平民死亡、对艾伦最恶劣的屠杀行为的反思等等,MAPPA动画如果能深入刻画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那么阿尔敏感谢艾伦这一段是可以达到不亚于兵长白夜抉择的效果

谏山创并不是不懂得镜头语言的新人,相反他是一个深谙漫画分镜头表达的高手,明白如何用视觉中心引导读者视线轨迹,明白如何利用分镜框来控制节奏传递情绪。

最经典的就是“我铠他超”,故意将莱纳和艾伦的对话偏置于一角远离分镜的视觉中心,缩短读者在此对话框中目光滞留的时间,以此诱导读者以为这只是艾伦和莱纳间的一次不经意的闲聊,让读者更好的融入艾伦的心理视角,为后面二人的反叛增加反转的惊讶和震撼。

对比139话贾碧的过肩摔镜头,emmmm放在视觉中央的位置,这个镜头可能是想表达一种趣味性吧,但放在中间就显得违和感很强。

再比如枭告知格力沙“进击的巨人”名字这段,分镜框的编排与节奏的控制,有着一气浑成的流畅与舒适,抓住观众的着眼点运用镜头渲染情绪。

再来134话这一段巨人巅峰的分镜,没有一句台词,但将地鸣时刻的绝望与人性的光辉极尽地表现出来。

再再来《白夜》神回里,艾伦被拉走的画面构图和运镜,兵长内心思考的记忆切片和特写表情分镜的交织,以及这一话远中近景特写和机位视角的摆放,充分诠释了漫画分镜语言的魅力!

相比而言,139话的镜头就相当拉胯了

对比白夜中不同机位角度的镜头,139话则出现大量平视机位的中近景分镜,甚至出现了很平均用力的大脸怼镜头的连续特写,分镜成了单纯叙述剧情的工具,

这诸多原因聚合在一起,也不难让读者对最终回产生一种割裂感了。

最终点评

【SyphonicSuite :2nd:—S,3,T-KT,AOTF-S1】

谏山创通过13年的时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各种思想冲突碰撞在一起共同勾勒出精彩的故事剧情,

也正因为巨人里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明,激起了读者对角色的爱憎,比如贾碧,读者越是不喜欢这个角色,越是表明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

谏山笔下的巨人世界是残酷的,读者自然会想让剧中的人物能有一个合理的、有意义的结局。

然而谏山创用怀疑的目光审视了他自己创造的一切,不论它是激进的、固执的、伟大的、卑微的、崇高的、罪恶的,都最终消解于加页里战争过后的那片废墟当中,

结尾通过弑母的剧情,瓦解了读者的情感依托,达到作者“想破坏”的创作理念。

巨人后期最大的问题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对角色理解的错位,由于剧情的不断深入以及谏山创喜欢制造人物的多面性,致使读者很容易陷入对角色的单边理解,

他经常在剧情中制造人物的反差性,尤其喜欢通过角色临死之际的非常态来暴出人物隐藏的一面。以此冲击读者对人物角色固有的看法。

艾伦、阿尔敏、莱纳、阿尼、卡露拉、埃尔文、肯尼、弗洛克、米克、纳拿巴等等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巨人中的配角由于人设较为单一,他们濒死所展现的另一面往往会得到读者的赞许,称赞这表现了“人性”。而戏份比较多的角色,人设相对复杂。不少读者往往又会将其扁平化,只看中人物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这其中以埃尔文和弗洛克最为明显,埃尔文一面是追求个人梦想的骗子,一面是肩负责任带领人类胜利的团长,弗洛克一面是排外的右翼独裁者,一面是为了民族勇于牺牲的勇者。

而谏山创和读者之间认知偏差最严重的就是主角艾伦,以至于不少读者难以接受结尾的艾伦,认为角色崩坏和之前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割裂。

这一方面是读者的问题,将自己的认知和喜恶强加于角色,势必产生偏差

自己认为角色应该有的样子取代角色实际的样子,即一种应然和实然的倒错

另一方面,谏山创并没有通过漫画直接给多面性角色进行一个定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在文学作品或青年漫画里比较常见,但巨人的表现形式依旧是少年漫画,剧情节奏相当紧凑,比如谏山创经常说艾伦是剧情的奴隶,但并没有具体地阐明,只是透过艾伦的无奈痛苦悔恨,以及阿尔敏责问后破防的间接展现,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阿尔敏在故意激将,艾伦怎么可能是奴隶。如果是以阿尔敏视角,用更加更加确定性的描述语句来评价艾伦“奴隶的一面”,那么更多读者会意识到这一点。

多面性角色的结局是带有褒义色彩那还好,这种认知偏差顶多让人物扁平化,只看到好的一面的读者自然喜欢,只看到坏的一面的读者也不以为意,而如果角色的结局是带有贬义色彩,那么将会是只看到好的一面的读者的灾难

初出茅庐的谏山创一开始便创作出一个具有完整设定和大纲的巨人世界,剧情层层递进伏笔环环相扣,

曾近进击的巨人给们呈现了太多反转惊喜,还有不少单集漫画在承接主线剧情的同时,给读者上演了一出具有独立主题的精彩故事,

《友人》、《旁观者》、《白夜》、《宣战公告》、《引导人》等等都是耳熟能详优秀章节,正因前期精彩纷呈的剧情和颇具文学气息的叙述手法,读者自然也会对结尾的破局产生强烈的期待,

巨人拥有如此草灰蛇线的剧本布局,可谏山创的最终目的却是“破坏”,他不想被市场裹挟,想突破传统少年漫画的范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想,但实际巨人依旧是以一部商业少年漫画走到了最后,谏山创并在没有丢弃作品的商业性质进行纯粹的创作。

自天地之战开始,谏山创非但没有开始回收伏笔营造完结的氛围,甚至还采用商业热血少年漫的模式,通过剧情不断的反转来强行增加戏剧性,有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套路,这种套路放在海贼王之类的漫画里倒也还好,放在巨人后期整体严肃的框架里就显得别扭,

到了138话都没有开始揭露谜底,这导致139话需要大量压缩篇幅空间,让读者产生一种割裂感,尽管可以通过完整的分析巨人的剧情来整合作品内容,但是这种因压缩篇幅空间的仓促叙事导致读者产生的割裂感也是确实存在的。

139话我没有看到134话巨人的恢弘末日场面,也没有看到137话优雅的分镜语言,看到的是将大量内容强塞入50多页的局促。

从商业角度,故事的冲突性是打开故事的金钥匙,没有冲突不成故事,而一个精彩冲突是必须要戏剧化的矛盾,即一种极端不可调和的两难的矛盾。

巨人在马莱篇开始到结尾前,将观众的期待拉倒一个极高点,观众从情感上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收官大战来解决这之前构造的极端矛盾。

但巨人结尾则上演由全程谜语人艾伦主导的丑角戏,读者自然会有落差感。

因此在我看来巨人是一部糅了西方荒诞文学的美国爆米花,混了日式物哀美学的商业漫画,最终结局则体现出有一种理性和感性被悬置的混乱感

这种混乱感、虚假感、割裂感、仓促感、落差感,让结尾既丧失了纯粹文学的美感,也没有在商业上让读者获得情感满足。

巨人的故事结束了,这个结局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 ,是认同还是不接受,这都是无可更改的事实,结局不会变,曾经的感动和热血也不会变。巨人是什么样的作品,一路追下来的读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

但要明确一点,喜欢或厌恶都是基于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人设立不同的准则,但不能将自己的准则强加于他人,我可以讨厌一个作品,但不能说别人喜欢这个作品就是孝子脑残粉,我也可以喜欢一个作品,但不能认为别人讨厌这作品都是喷子无脑黑。

关键是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预设性结论,更不能随大流的跟风吹或跟风黑,因为我看到有太多说巨人烂尾的人,结果漫画甚至动画都没看全,还有连漫画左读右读顺序都分不清的人。

对伤害读者这一创作理念我持保留意见,但谏山创不向市场和读者妥协的态度,辩证的来看,我还是肯定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样的作者能冲击趋于同质固化的创作环境,倘若所有作者都以讨好读者来创作,那么这才是文化的悲哀。

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是需要时间的检验,就比如夏洛特烂尾,几年后口碑竟然发生回转,迷雾这种当年遭喷的结局后来甚至成为一种经典。任何作品是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而且不仅是当下的人民,还需要未来的人民检验。

个人理解

其实当时最初看进巨,总是喜欢把自己带入到主角的视角,之前看海贼就有点这种幼稚的想法,可能是内心是有想成为最棒的倾向吧,看王路飞同学成长迅速就很膈应,有点无法接受,但是藻哥发展就很自然顺畅。

未完,后面有机会谈。